蜂业论坛|依托资源优势促进东北蜂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全面振兴东北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事关我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事关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事关我国周边和东北亚地区的安全稳定。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该文件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立足新时代“三农”发展新的历史方位顶层设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这一重大判断,为新时代的我国蜂业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蜂业上的主要表现是:蜂产品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蜂业(蜂产品、蜂具、蜂药、授粉、技术等)供给质量亟待提高、蜂农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新型职业蜂农队伍建设亟需加强等。
蜂业是现代农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必然要构建现代化蜂业产业体系,着力提高蜂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产业化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使现代蜂业成为现代农业产业的重要支撑。在此,本文作者仅根据东北地区目前的蜂业发展现状,结合国家振兴东北战略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探讨东北地区如何依托资源优势,转变蜂业发展模式,优化区域合理布局,促进东北地区蜂业发展,为振兴东北和乡村振兴做贡献,谈几点思考意见供参考。
1. 制定长白山中蜂保护规划,全面禁止域外中蜂进入东北地区
长白山中蜂是其分布区内的自然蜂种,是在长白山特有生态条件下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中华蜜蜂的一个地理生态型。长白山中蜂具有繁育快、维持强群、采集力强、抗逆性强、抗寒等优良性状,多采用传统方式定地饲养,-20℃~-40℃的低温环境中不包装或轻包装便能在室外安全越冬。主要生产蜂蜜,一年取蜜一次,每群平均年产蜜量5~10kg,保持着原生态风味。
长白山中蜂在19世纪中叶西方蜜蜂引进东北地区前,是这里的优势物种。唐代便有采捕中蜂蜜的记载,长白山中蜂蜜远易出口日本、朝贡中原唐宫廷。明代,长白山区女真族和汉族的集居地已出现了用空心树桶饲养中蜂的生产活动。清代,在长白山区设立了“打牲乌拉”官方机构,专职从事采捕野生蜂蜜和桶养中蜂生产贡蜜的生产活动。长白山中蜂悠久的历史,在中蜂饲养密集和生产蜂蜜的地方,留下了诸多如蜂蜜山、蜜蜂岭、蜂蜜砬子、蜂蜜营子、蜂蜜沟等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20世纪初,长白山中蜂饲养量依然较多,其后随着生态资源的变化,西方蜜蜂的引进和数量的增加,长白山中蜂饲养量逐年减少。1983年,长白山区和小兴安岭地区土法饲养长白山中蜂4万多群,2001年仅为1.98万群。现如今,长白山中蜂饲养量已不足万群,处于濒危灭种的边缘。
2011年,农业部设立了长白山中蜂保护区(农业部公告1587号),已建成保护区总面积为3180km2,拥有长白山中蜂3723群,核心资源场8个。即便如此,长白山中蜂目前依然存在三个主要突出问题:
(1)中蜂囊状幼虫病危害严重。这是导致长白山中蜂减少的主要原因,因中蜂蜂蜜销售价格远远高于西蜂蜂蜜,一些蜂农或当地农民、林场职工等见有利可图,大量从域外买进中蜂饲养,致使中蜂囊状幼虫病在域内蔓延开来,最后导致蜂、财两空。
(2)种性混杂。由于盲目的引进域外中蜂,导致域内长白山中蜂的种性被混杂,目前非保护核心地带已经很难看到纯正的长白山中蜂了。
(3)保护区面积偏小。已设立的长白山中蜂保护区面积偏小,保护的蜂群数量太少,无有效措施控制域外中蜂或西蜂进入。
长白山中蜂已列入国家保护名录,长白山中蜂经不起环境恶化和人类商业行为的破坏,行业管理机构、研究机构、民间组织等应该给与高度重视,对长白山中蜂采取更进一步的有效保护措施。建议采取以下几项措施,有利于长白山中蜂的抢救、保护、繁育和种群恢复:
(1)呼吁从国家层面立法,全面禁止中华蜜蜂分布区划的西藏中蜂、阿坝中蜂、云贵高原中蜂、滇南中蜂、海南中蜂、长白山中蜂、北方中蜂、华中中蜂、华南中蜂9个类型相互之间进行引种等活动。
(2)建议东北三省联合起来,以吉林省为核心制定长白山中蜂保护规划,划定核心保护区、缓冲保护区,全面禁止域外任何其他中蜂类型进入东北地区。核心保护区禁止饲养西蜂,禁止毁巢采捕行为,保护和恢复长白山中蜂野生种群。
(3)进行政策扶持,鼓励创建长白山中蜂示范蜂场,正确引导中蜂蜜的消费行为,培育、扩大中蜂蜜的消费市场。
(4)加大科研资金和人才力量的投入,开展长白山中蜂分布、种群、繁育、病害监控等专项研究,建立长白山中蜂保护数据库。
2. 勠力打造东北特产椴树蜂蜜品牌
椴树,落叶乔木,种类很多,但能够作为主要蜜源生产大宗商品蜂蜜的椴树,只有东北地区的紫椴(又称小叶椴)和糠椴(又称大叶椴)两种。东北的椴树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完达山和兴安岭林区,生长在海拔200~1200m的阔叶混交林或针叶阔叶混交林里。古代,东北的椴树分布区域较广,包括山海关以东以至整个辽东半岛,如今这些地方已经看不见椴树的踪迹,但曾经都是椴树林密集的分布区,也是古代长白山中蜂的分布区。从唐代渤海国时期,就有文字记载椴树蜂蜜作为贡品、礼品、商品等在官方和民间广为交流。到了清代,在清政权存在的近300年的历史中,更是将椴树蜂蜜列为贡品中的上品,必须经过皇帝御览后才能入库保存,专供皇宫少数人享用,并在吉林设打牲乌拉总管衙门,专司蜂蜜、松子、东珠等贡品的采捕生产,每年定期交贡蜜超过5000 kg。
椴树的泌蜜价值,早已超过了树体成材的价值。椴树蜂蜜蜜质好,滋味甜润,色泽浅淡,呈特浅琥珀色,气味芳香,具有浓郁的本源植物花清香味,易结晶,结晶后多呈乳白细腻油脂或细粒状,固有“白蜜”之称,享誉国内外,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但是,当前椴树蜂蜜市场混乱,消费者很难了解真正的椴树蜂蜜,市场上销售着各种颜色、味道的椴树蜂蜜,有不同地宣传椴树蜂蜜的声音,甚至存在抬高自己贬低他人的宣传。全国人民都知道东北经济落后,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东北人民守着绿水青山,守着大自然赋予的优质椴树蜜源,却没有换来黄灿灿的金子、白花花的银子,确实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建议采取以下几项措施,打造东北特产椴树蜂蜜品牌:
(1)呼吁东北三省行业主管部门,联合起来勠力同心打造东北特产椴树蜂蜜,将椴树蜂蜜再打造出一个具有东北特色的国际、国内知名产品,像东北大米一样老少皆知。
(2)要解决“一业多会”问题,让行业组织集中优势,真正担负起政府力所不能及的一些职能,成为务实、高效、有能力、有权威的行业成员利益代言人和维护者。东北三省的行业组织走向联合,为打造东北特产椴树蜂蜜行动起来。
(3)国家实施振兴东北和乡村振兴战略,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建议蜂企加强联合或合作,立足东北资源整合,形成大品牌或大集团,当这些大品牌或大集团能够左右市场的时候,椴树蜂蜜也就进入了一个发展新时代。
(4)加强椴树蜂蜜专门研究,包括对椴树蜜源的预测预报、椴树蜂蜜营养成分研究等,为椴树蜂蜜生产、椴树蜂蜜品牌走向千家万户提供有力数据支撑。
3. 继承和发展特色长白蜜蜂历史文化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不断地做着物质加法,从一无所有的状态到“全副武装”的过程,确实能给人幸福的感觉。当今,在物质空前丰富什么都不缺的新时代,人们追求的不再是占有物质,更重要的是获得精神层面的充实感。东北到处都是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东北独特的黑土地文化、民族风情和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散发着大自然的原始芳香。在远古时期的东北大地,我们的祖先在狩猎采捕活动中发现了蜂巢并认识了长白山中蜂,并把蜂蜜做为甜食资源加以利用,从此,在东北人类进化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源远流长的长白蜜蜂文化。蜜蜂文化是传统民俗文化的一种,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蜂箱是生产优质蜂蜜的第一车间,蜜蜂则是辛勤的第一线劳动“工人”。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悠久的蜜蜂历史文化资源,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开发蜜蜂体验旅游,建立休闲、观光生态型蜂场。让消费体验者近距离与蜜蜂接触,体验生态科学养蜂,了解蜂群的组成、生活习性等蜜蜂王国里的奥秘;让消费体验者亲力亲为摇蜜、品蜜、认知蜂产品的保健作用;让消费体验者通过图片、标本、实物、多媒体等直观地了解蜜蜂文化。
小蜜蜂,大产业。新时代我们要在传统蜂业产业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蜜蜂文化的内涵,继承和发展特色长白蜜蜂历史文化,将特色长白蜜蜂历史文化与休闲、观光、养生等进行完美结合,从单一的养蜂、蜂产品经营升华到蜜蜂文化经营,在向社会和公众传播蜜蜂文化理念的同时,凝练企业文化。以文化带动蜂业产业的发展,这是促进东北蜂业发展的一个方向,是东北蜂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灵魂和动力。
4. 深入结合地域特点研究寒地养蜂技术,兴办新型职业蜂农培训
东北地区主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纬度高,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而短促。在东北定地饲养的蜂群,一年中蜜蜂从事繁殖和采集的时间仅有5~7个月,其余时间则为长达半年之久的越冬前和越冬期。在这段时间里,蜂群的个体不仅没有增殖的机会,而且也失去了新老蜂交替保持平衡的条件,蜂群完全生活在消耗个体数量和质量的环境中。如果蜂群具备了越冬的条件,其群体便以较轻的消耗保存一定的实力而安全度过冬季,反之,蜂群缺乏或不具备越冬条件,其群体在冬季就要被严重削弱甚至覆灭。
近十来年,在东北养蜂越来越难,越冬死亡率越来越高,甚至蜂群没到越冬期就全部死亡,许多蜂农为了保存实力不得不转地到南方饲养。调查发现,小蜂螨的危害是其主要原因。蜂农对小蜂螨的危害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小蜂螨的危害性了解的不多,有的甚至不知道小蜂螨是什么,有的虽然采取了防控措施,但因多种原因也没有达到预期的防控效果。更让我们担忧的是,一种“南蜂北养”的趋势正在快速发展,4月初很多养蜂户买南方采购来的蜂群,由于南方蜂群壮、子脾多,便成了当地扩大饲养规模和养蜂新手的抢手货,价格不断在攀升,因有利可图,参与这种买卖蜂群的人也在不断的增加。这种模式,致使小蜂螨提早1~2个月从南方进入东北,虽然买蜂者用升华硫防治小蜂螨,但结果并不理想,6月初就开始出现大量爬蜂,到了8月中旬繁殖越冬蜂,如果防控措施再不得当,导致蜂群不到越冬期就全部死亡或变弱。可以肯定地说,只要购买了南方蜂群或靠近南方蜂场的蜂群,小蜂螨防控不彻底,就没有不受危害的,差别只是危害程度轻重罢了。这种春天买蜂-繁蜂-采集椴树蜂蜜-繁蜂-越冬前或越冬期蜂死亡-第二年春天再接着买蜂的模式,不利于东北蜂业的健康发展。
蜂农常说,南方蜂农怕大蜂螨,北方蜂农怕小蜂螨。新的形势出现,我们的技术没有跟上,以往的饲养技术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气候、蜜源、螨害等条件的变化。因此,针对东北地域特点,开展寒地养蜂技术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可以深入结合东北地域特点,形成专门的适应本地气候和自然条件的养蜂技术,包括抗寒蜂种繁育技术,发展本地养蜂,让东北本地的蜂农不再购买带着螨害的南方蜂,并且可以出售蜂群满足本地发展养蜂的需要。
此外,还应加强蜂农的实效培训,兴办新型职业蜂农培训。培育新型职业蜂农,是推进现代蜂业转型升级、构建新型蜂业经营体系的基本要求,是转变蜂业生产方式、构建与蜂业现代化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的重要前提,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蜂农,是适应现代蜂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5. 坚持发展养蜂生产和蜜蜂授粉并举,加快推进蜜蜂授粉产业发展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推进蜜蜂授粉产业发展目前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宣传方向、范围与力度问题以及竞争问题。
(1)宣传方向:蜜蜂为农作物授粉不仅仅是增产或不增产的问题,蜜蜂为农作物授粉重要的是改善农产品的品质,让老百姓吃上放心、安全的农产品。蜜蜂为农作物授粉符合自然规律,是蜜蜂与植物长期协同进化自然选择的结果。蜜蜂是生态环境的指示剂,为植物传花授粉,保持着植物的多样性。
(2)宣传范围:一是在本行业内,宣传蜜蜂授粉经济效益是其产品效益的180倍,蜜蜂授粉能有效协调农作物的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在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上,特别是在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开发生产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蜜蜂授粉在欧美许多国家是支柱畜牧产业,将蜜蜂列为仅次于牛和猪的第三大畜牧品种。二是重点在本行业之外,让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认知蜜蜂授粉的重要性,让种植户认知蜜蜂授粉带来的效益及前景,让老百姓转变观念,认可蜜蜂授粉农产品,在日常生活中首选蜜蜂授粉农产品,让老百姓懂得如何来辨别蜜蜂授粉的农产品与非蜜蜂授粉的农产品的区别等。
(3)宣传力度:目前非常薄弱,应该重点加强。除了在传统媒体上进行宣传,更应该注重在现代新媒体上进行大力宣传,不断扩大蜜蜂授粉的认知度。
(4)竞争问题:就是机械授粉技术和蜜蜂授粉技术的竞争。机械授粉采用的是振动授粉方式,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工时,且不用涂抹激素,也是一种无害化措施。机械授粉虽然不是最科学的,存在着一些缺点,但它是目前最实用的。
“人类如果离开蜜蜂,最多只能存活四年”。不管这句话是不是爱因斯坦说的,但道出了一个道理,人类离不开蜜蜂。在必须使用农药保证人类吃饭的前提下,蜜蜂是唯一一种可以人工饲养而且数量庞大的最佳授粉群体。东北地区设施农业发展迅速,加快推进蜜蜂授粉产业发展,坚持发展养蜂生产和蜜蜂授粉并举将是促进东北蜂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原载《蜜蜂杂志》2018年6期
精彩链接:
长按二维码,欢迎关注吉林蜂研微信公众平台
平台功能
发布蜂业信息
传播蜜蜂文化
介绍优良蜂种
推介科研产品
宣传蜂类授粉
进行研发推广
践行科技扶贫
建设生态产业
蜂研蜂采
文/泽华
吉地松江续长白,
林葱椴黄应香槐。
蜂飞促农提质效,
研发扶贫保生态。
创制良种遍华夏,
新锐熊蜂授粉来。
发掘乌拉蜂文化,
展翼启航百花开。
责任编辑:小蜜